Passer aux informations produits
1 de 1

WULOLIFE

二手书《秋之星:写给中国人的星空指南》【9成新】

二手书《秋之星:写给中国人的星空指南》【9成新】

Prix habituel €10,00 EUR
Prix habituel Prix promotionnel €10,00 EUR
En vente Épuisé
Taxes incluses. Frais d'expédition calculés à l'étape de paiement.

内容简介 · · · · · ·
★民国时期的人们是怎样看星星的?复旦大学奇才中文系教授跨界之作,中科院李亮博士全新审定,新增100幅精美星图,神话传说+科学解说+艺术星图!

◎ 编辑推荐:

★曾几何时,山野村夫也能指认出不少星星来。而今,夜空对于我们渐渐陌生起来。面对满天星斗,大多数人只能感慨于夜空之璀璨。

★80多年前,素有“复旦八怪”之称的赵宋庆先生为了帮助普通大众认识星星而编写了这本通俗观星指南。

★赵先生原为中文系教授,文采斐然,而天文学造诣更是出众。他将西方神话与中国古代传说融为一体,使读者在这些趣味故事中不知不觉认识天上的主要星星,而这一切仅需一个夜晚。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李亮研究员对全书文字进行梳理,增加了注释、附录等内容,更新知识。同时,为全书配上精美的图片,打造出一本文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图书,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 内容简介:

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你定会驻足仰望头顶那片辽阔无垠的星空,心中生出许多好奇来,并想花点工夫探究一番。然而,面对满天繁星,该从哪里入手呢?虽然今天我们不难找到指导观星的通俗读物,甚至还可以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是往往发现难以产生持久的兴趣,常常不得其门而入,无功而返。

这本书也许能够满足你的愿望,引导你在一个秋夜将全天星星认识个大概。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保持兴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西方的神话、中国的传说和科学的观星方法巧妙地融为一体,用50篇优美的短文将全天八十八个星座悉数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这里,你会发现每颗星星都生动起来,它们都有一段迷人的故事,更隐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你去发现。为了便于现代读者阅读,我们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进展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审定和完善,并精选了上百幅插图,进一步增强了其实用性。星空从来不缺少精彩的故事,但愿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 专业书评:

虽然此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但把中外关于星座的知识熔于一炉,穿插了不少关于星座的神话故事,文字也流畅,作为入门书是很好的,至今也还没见可以替代的书籍。

——鲍正鹄,教授、《辞海》现代文学分科主编、原北京图书馆副馆长

只要一个秋夜,就能把满天星斗认个十之八九,单单这一点就会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更何况其中还有无数迷人的神话传说呢。

——陈四益,原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一位天文学造诣深厚的中文系教授向你讲述星空的故事,让七彩琉璃般的星空成为你唇齿间跳动的音符,那就是这本你一口气非要读完的图书。

——李旻,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江苏省天文学会前秘书长

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金克木先生曾回忆,他年轻时看过这本名为《秋之星》的书,认为是当时最好的星座图书。这让他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我想这本书的魅力自然离不开一位不同凡俗的作者(赵宋庆,笔名赵辜怀),一位博学多才、精通诗词、能在数学系授课的中文系老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深刻、生动、富有诗意的经典之作。

——李亮,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 · · · · ·
赵辜怀(1903—1965):江苏镇江人,本名赵宋庆,博学之士,曾用笔名赵宋、颂罄、丛辛、辜怀等。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开设中国历代诗选、中国韵文选等课程。精词曲,晓天文地理,曾用一周时间以绝句形式翻译了《鲁拜集》五百余首诗,也给数学系开过数学课。发表天文学论文《辨安息日并非日曜》《试论超辰和三建》,出版天文学通俗读物《秋之星》《天堂巡礼》,以及译作《屠格涅夫短篇小说集》。

李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后、法国巴黎天文台客座教授、德国马普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英文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和中文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著有《大统历法研究》《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明朝科技》《铜与古代科技》等,译著有《4000年中国天文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出版有《天体运行论(少儿彩绘版)》《天文观象:日月星辰》《天上疆域:星图中的故事》《星座物语:走进诗意的星空》等科普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北京科协优秀科普图书”和“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等奖项。

Afficher tous les dé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