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一百週年,回顧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
51位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
「五四」一百週年,從各種角度來解析「五四」及其影響,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有所回顧和反省。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 「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
「五四」發生一百年後,除了學術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會中的「五四」記憶已湮沒於時間之河中。與此同時,權力當局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跡──「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潛能反而被埋沒了。
「五四」的意義不應僅止於此。「五四」不遠,卻已有考掘的必要。《五四@10 0:五四」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
《五四@100》以眾聲喧嘩的形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呐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WULOLIFE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作者: 王德威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作者: 王德威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Sale
Sold out
Regular price
€27,00 EUR
Regular price
Sale price
€27,00 EUR
Unit price
per
Tax included.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Description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作、編者簡介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括《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等。
宋明煒
中國現代文學,科幻小說。青春文化與成長小說》等。
作者簡介
陳思和
上海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平原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陳建華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
王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副教授、研究員
戴燕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楊貞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彭小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應磊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石井剛(ISHII Tsuyoshi)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季進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揚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胡曉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楊聯芬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濱田麻矢(HAMADA Maya)
神戸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奭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季劍青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研究員
鄭毓瑜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邱怡瑄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夏小雨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盛青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李孝悌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王璞
布蘭戴斯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葛兆光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高嘉謙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婧裬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傅光明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馬筱璐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陳相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晨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彭春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夏曉虹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涂航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候選人
錢理群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兼職教授
郜元寶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張麗華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授
李浴洋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肖鐵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張新穎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袁一丹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蔣漢陽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戲劇與影視系博士候選人
黃英哲
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陳曉明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姓名排列按目次次序)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括《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等。
宋明煒
中國現代文學,科幻小說。青春文化與成長小說》等。
作者簡介
陳思和
上海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平原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陳建華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
王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副教授、研究員
戴燕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楊貞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彭小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應磊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石井剛(ISHII Tsuyoshi)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季進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揚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胡曉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楊聯芬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濱田麻矢(HAMADA Maya)
神戸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奭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季劍青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研究員
鄭毓瑜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邱怡瑄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夏小雨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盛青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李孝悌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王璞
布蘭戴斯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葛兆光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高嘉謙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婧裬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傅光明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馬筱璐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陳相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晨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彭春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夏曉虹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涂航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候選人
錢理群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兼職教授
郜元寶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張麗華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授
李浴洋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肖鐵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張新穎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袁一丹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蔣漢陽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戲劇與影視系博士候選人
黃英哲
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陳曉明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姓名排列按目次次序)
目錄
王德威、宋明煒 編者序言陳思和 士的精神‧先鋒文化‧百年「五四」
何來晚清?
陳建華「共和」話語王風 思想革命戴燕 新文學與舊傳統楊貞德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彭小妍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應磊 現代覺音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
季進重估《學衡》
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胡曉真發現文字,想像歌聲:五四學人對非漢族民歌及其歷史傳述之研究的當代意涵楊聯芬 「新女性」的誕生濱田麻矢 五四與女學生梅家玲發現青少年,想像新國家張歷君五四青年的「自殺之道」
雷祥麟 隱形的賽先生──以「性事實」的歷史為例李奭學 白話文季劍青 文學鄭毓瑜新生的老鴉吳盛青 「我願把我的靈魂浸入在你的靈魂裡」:五四情書李孝悌 粉墨登場的五四新文化王璞靈感(煙士披里純)
葛兆光 愛恨糾纏的那個日本──對「五四」之前的一個觀察陳婧裬 希臘的陽光傅光明兩個「狂飆」中的莎士比亞馬筱璐 被轉述的俄羅斯文學陳相因 歐戰高嘉謙刀刻與陳國球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
潘光哲「五四」與台灣黃克武嚴復與五四:中國現代性的內在張力彭春凌康有為:聖人的隱退夏曉虹五四期間的梁啟超涂航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與中國現代美學的起源錢理群 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郜元寶一份剪報,兩個時代張麗華中國小說史略》的對話李浴洋 另一種「新青年」:「五四」前後的馮友蘭肖鐵「我就是群眾;群眾就是我」:五四時期朱謙之的自我書寫和革命想像張新穎沈從文與五四袁一丹 五四:「文化」還是「武化」?
蔣漢陽五四遺事‧《戲劇春秋》
黃英哲「五四」在台灣的實踐──魏建功與光復後台灣的國語運動陳曉明鄉土農民的「麻木」與「醒覺」──從魯迅到賈平凹的難題宋明煒回到未來:五四與科幻
何來晚清?
陳建華「共和」話語王風 思想革命戴燕 新文學與舊傳統楊貞德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彭小妍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應磊 現代覺音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
季進重估《學衡》
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胡曉真發現文字,想像歌聲:五四學人對非漢族民歌及其歷史傳述之研究的當代意涵楊聯芬 「新女性」的誕生濱田麻矢 五四與女學生梅家玲發現青少年,想像新國家張歷君五四青年的「自殺之道」
雷祥麟 隱形的賽先生──以「性事實」的歷史為例李奭學 白話文季劍青 文學鄭毓瑜新生的老鴉吳盛青 「我願把我的靈魂浸入在你的靈魂裡」:五四情書李孝悌 粉墨登場的五四新文化王璞靈感(煙士披里純)
葛兆光 愛恨糾纏的那個日本──對「五四」之前的一個觀察陳婧裬 希臘的陽光傅光明兩個「狂飆」中的莎士比亞馬筱璐 被轉述的俄羅斯文學陳相因 歐戰高嘉謙刀刻與陳國球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
潘光哲「五四」與台灣黃克武嚴復與五四:中國現代性的內在張力彭春凌康有為:聖人的隱退夏曉虹五四期間的梁啟超涂航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與中國現代美學的起源錢理群 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郜元寶一份剪報,兩個時代張麗華中國小說史略》的對話李浴洋 另一種「新青年」:「五四」前後的馮友蘭肖鐵「我就是群眾;群眾就是我」:五四時期朱謙之的自我書寫和革命想像張新穎沈從文與五四袁一丹 五四:「文化」還是「武化」?
蔣漢陽五四遺事‧《戲劇春秋》
黃英哲「五四」在台灣的實踐──魏建功與光復後台灣的國語運動陳曉明鄉土農民的「麻木」與「醒覺」──從魯迅到賈平凹的難題宋明煒回到未來:五四與科幻